主页 > 大夫在线 > 正文

用写作找寻生命的自信——全国首份残疾人报纸《蓝星湖》创办者李如

来源:新闻网作者:渠道发布时间:2017-09-14 10:04
 

李如和她的《蓝星湖》。本报记者 邵睿 摄

作为残疾人,在李如的记忆词库中,存储最多的应该是“磨难”,但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她选择了坚强:“躯体的残缺我无法改变,能改变的是意志和搏击方向。”面对病魔,她从不妥协;面对困境,她从不退缩,她用惊人的意志孕育了属于残疾人的《蓝星湖》。她坚信只要坚持仰望,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儿时舞蹈梦因残疾破碎

1958年,李如出生在沈阳一户幸福的人家里。小李如3岁便已能歌善舞,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家里的开心果。那年的儿童节,她在幼儿园登台表演了舞蹈。“没想到,那是我最后一次演出,脚上的红舞鞋成了我对舞蹈最后的记忆。”李如说。

一个月后李如病了,高烧不退,被诊断为病毒性灰质脊髓炎,俗称小儿麻痹。李如再也不能翩翩起舞了,她甚至连坐起来的能力都没有。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父母带着李如辗转各大城市寻医问药,但最终她还是与舞蹈梦想擦肩而过。从此,李如被迫放弃了红舞鞋,只能与冰冷沉重的双拐相伴。“双腿虽然残疾了,但只要心不残疾就好。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希望,我大姐的择偶标准居然是谁能照顾我就嫁给谁。”李如笑了,从她的笑容里能够读出,她很幸福。

困境中攻读辽大中文系

1977年,李如参加了工作,在无线电源件厂做宣传。正当她感到生活越来越美好时,单位却倒闭了。李如被分配到新厂,但领导固执地认为她无法胜任工作,李如失业了。那时,女儿刚刚3岁,丈夫也是残疾人,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然而,她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攻读辽宁大学中文系,成了辽大中文系泰斗王向峰的弟子,写作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1990年,李如买了电脑打印设备,开始了创业历程。于是,小小的打印部成了李如释放智慧、实现生存价值的大舞台。她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人。“有些大学生找我打印教材,我无偿服务;残疾同胞需要我时,我更是责无旁贷;我先后与两名贫困地区孩子牵手,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李如说,云南有位重残人只能用嘴叼笔写字,后来得了哮喘病,用嘴叨笔也很困难了,他常把模糊不清的诗歌稿子寄给李如,每次她都认真校看,然后用电脑打印好,再给他寄走,后来这些诗稿都发表在报刊上。

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2002年,李如经朋友介绍为一家晚报撰稿。她把握住了这个机会,5年里,不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散文《残缺生命也逍遥》获某报举行的散文大赛一等奖。李如的才华在文学界被广泛认可。2006年,她成为沈阳市残疾人阅读写作协会会长后,创办了全国首份残疾人纯文学报纸《蓝星湖》。报纸创办4年了,从组稿、排版到印刷、发行,李如都亲力亲为。

“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寓意着我们有志的残疾人文学爱好者的理想与情怀像天空一样博大高远,像海洋一样深邃宽广。”李如还是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篇。她每天不仅写作、办报,还要接听96113服务热线,对每位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给予最大的关怀。

“我找工作四处碰壁时,是沈阳市残联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如果没有残联的帮助,《蓝星湖》早就夭折了,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李如说。

记者 高华庚

声明:凡本站转载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旨在分享。如对版权有任何疑问,可电邮联系cjrjob520@126.com.

文章地址:http://www.marytg.com/dafuzaixian/2017091412379.html